广州牙雕:“金融寒冬”不难熬 精品价涨

    西朗地铁总站附近的一条河涌边,有一间看上去并不十分显眼的工厂。走到工厂门前,机钻、磨砂的声音响个不停。这里就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、广东牙雕高手张民辉的“大本营”。

  张民辉1972年就进入当时最能代表广东牙雕工艺水平的广州大新象牙厂,成为了一名学徒工,在厂里一干就是近20年。1989年,大象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保护的第一类,国际上开始严禁象牙贸易,作为牙雕大国的中国从此不再进口象牙,也不再

出口牙雕制品。大新象牙厂的生产经营因之受到严重影响。两年之后的1991年,张民辉离开了大新厂,带着四五个人在一间农民屋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。

  牙雕骨雕工艺大师张民辉:

  这两年算不上最困难的时期

  生产:借助现代管理

  时间一晃已经过去18年,张民辉的工厂从最初的四五人增加到了现在的40余人。由于不能经营牙雕,他主要利用牛骨、河马牙和猛犸牙化石来进行“牙雕”的制作,其中最大份额的当属牛骨。在数百平方米的车间中,工人们按工序排成井井有条的流水线,堆成小山一样、经过脱脂脱水处理、略带乳白色的牛腿骨,在他们的手中迅速变成各种样式的部件,然后分门别类地按照事先的设计稿,小心地组装起来。正是借助这种规模化、流水线式的生产,骨雕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。

  在张民辉看来,传统民间工艺要想得到大的发展,必须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有效的企业管理。借助这些,他认为2009年的牙雕生意,仍有可为。

  2008年:骨雕价格不跌反升

  与记者事先预想的不同,张民辉认为自己的2008年,并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年份。这一年中,他的骨雕作品仍旧保持了不错的销路,自己厂牙雕制品的平均价格,上涨了约10%-20%。

  在经济大环境出现下滑的情况下,自己的作品仍能逆势而升,张民辉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,一是从2001年左右开始,他已经有意识地将原来外销为主的经营模式,一步步转向内外兼顾、内销为主的模式,“因为很多工艺品都可以划入奢侈品的范畴,所以在2001年之前,中国内地对于牙雕这些工艺品几乎完全没有消费需求。消费能力是这十来年才陆续生长起来的,特别是2004年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期。”其次是个人的“品牌效应”,自从2007年张民辉成为新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之后,作品的招牌也就更加响亮。“

  2009年:谨慎中前行

  但在过去一年中,张民辉还是安排了几件事情,未雨绸缪。他与分布在北京、上海、四川、江浙等地的代理商加强了沟通,对于来年可能面临的形势摸了底。最近,他还与旅游部门联系,借助新设计的西关风情游线路,把游客带到自己的工作室中参观,让他们了解这一广东文化遗产,起到推介和宣传的作用。

  张民辉认为,2009年的牙雕、骨雕市场,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下滑或者衰退。中国内地的工艺品消费市场才刚刚起步数年,潜力巨大,但艺人们的生产能力极为有限。即使2009年的市场整体需求出现下滑,很可能艺人们的生产能力仍然填不满市场的胃口。如果供不应求的局面存在,市场应当还会往上走。

  另一方面,张民辉认为,目前经济形势对人们的影响主要在心理层面,很多人的口袋中仍有余钱。而对于平时能够消费得起数万、数十万一件作品的牙雕、骨雕消费群体来说,这一次的波动多数不会伤筋动骨,市场依然存在。“现在远远算不上最困难的时期。只要国内经济仍保持增长,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当很快就会过去。”张民辉说。

  专家视点:

  民间工艺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

  2008年是近几年发展的小高潮

  2006年的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艺奖,第一次将奖项颁发给了两位民间工艺大师――广绣的陈少芳和牙雕的张民辉,这标志着民间工艺在广东首次拥有了和戏剧、音乐、美术、电影、电视、摄影等“高雅艺术”同台对话的资格。在此之前,国家文化部、中国民协等部门和组织,陆续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、国家级遗产传承人评选等重大项目,工艺美术界停办约10年之久的国家级大师评选也重新启动。与此同时,一股保护“非遗”,抢救“大师”的热潮借助媒体、学界和志愿者的力量在民间迅速兴起,作为中国传统出口创汇大户的民间工艺美术行业,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支持。在过去的几年中,一度跌到谷底的行业开始缓步回升,一些品种甚至得到较快的发展。

  在一些民间工艺界人士眼中,2003年、2004年是一个拐点,广东的著名品种如牙雕、木雕、玉雕等都出现了市场扩大的趋势,一些较小的门类如工艺扇、漆器等也重新在市场中找到了空间。而2008年则是近几年发展的一个高峰。在不久前于广州举行的广东工艺美术精品展上,很多品种之推陈出新让业界感到惊奇。一些品种的从业者也开始增加,比如过去大家只知道广州、肇庆有牙雕和骨雕,但是本

Coryright Reserved 2008 京ICP备13015013号 技术支持 泽远贝海